返回引导页

心脑防治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心脑防治 >>治疗背景
治疗背景

缺血适应治疗背景

字号: + - 14

  0.0.jpg

  “脑卒中”发生后,即便给予标准药物抗血栓治疗及管理,1年内复发率仍可高达18%。脑血管狭窄的患者,很多不能耐受或不愿意手术治疗,即使放了支架,血管仍然可能发生再次狭窄甚至闭塞,进而发生脑中风。这使得我们需要寻找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而低氧治疗——缺血适应训练,它的脑保护作用提示我们,远隔缺血适应(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 RIC)训练是一种很好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新方法。

  远隔缺血适应:是指肢体在受到短暂、规律、非损伤性的反复血流阻断与复流刺激后,诱导机体产生对缺血缺氧的耐受,从而使远隔重要器官(心、脑、肝、肾等)对随后发生的致命缺血缺氧损害产生保护作用。

  这种治疗方法为内源性治疗,即调动机体的自身防御和修复机能,达到脑缺血的预防和治疗的目的。由于训练方法简单,无需住院、无手术风险,对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病变的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有三高及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有其他高危因素的中年以上人群、不愿意或不能耐受手术治疗以及烟雾病、青年卒中或其他不明原因的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均可选择此种治疗配合药物治疗。

  缺血适应的提出及其发展:

  巴瑶族——海上的吉普赛人,他们几乎整日和水打交道,可以潜到30米甚至更深的海域捕鱼,寻找珍珠以及海参,至少坚持5分钟以上才浮出水面,提示人可以有很强的耐受缺血缺氧的能力。

  1963年我国著名生理学、神经生物学专家吕国蔚教授研究发现:低氧条件下机体器官系统为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恒定会发生一系列的积极反应,并将这种现象理解为机体组织细胞的一种"获得性耐受",就此提出低氧预适应的组织细胞机制,即低氧预适应的概念。

  1986年,美国学者Murry在研究犬心肌缺血模型时,发现阻断冠状动脉5分钟再灌注5分钟,反复4次之后可使阻断冠状动脉40分钟所致的心肌梗死范围比对照组减少75%。

  1990年,Kitagawa及同事发现,短暂、轻微的脑缺血可以对2天后的再次严重脑缺血产生保护作用。随后,国内外学者证明了缺血预适应的神经保护作用。

  1993年,Przyklenk等报道了一个器官的短暂缺血会诱导另一器官的缺血耐受,提出了心肌远隔缺血预适应的概念。

  随后的大量研究发现,对脑、肾、肠、骨骼肌等非心肌组织短暂缺血能达到相似的心肌缺血保护效果,特别是通过双上肢的远隔缺血预适应的出现,操作简便易行,临床推广可行性更高。这使得缺血适应治疗被认为是未来最有前景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病预防和治疗手段之一。

  RIC有效性的相关证性

  临床转化研究证据支持RIC的有效性

  RIC保护作用的机制包括:

  (1)通过表达抗氧化物和修复DNA改善缺血损伤后氧化应激;

  (2)抑制炎症反应;

  (3)干预线粒体依赖性细胞死亡;

  (4)抑制代谢和免疫应答;

  (5)降低离子通道活性;

  (6)抑制凝血反应

  RIC适宜人群

  (1)心脑卒中高危人群:心脑卒中危险因素超过3项者(包括年龄超过45岁、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或缺乏运动、房颤、吸烟、酗酒、周围动脉疾病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2) 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心肌梗死 心绞痛 缺血性卒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

  (3)烟雾病、糖尿病足和其他不明原因的心脑血管狭窄或闭塞患者;

  (4)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或痴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