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
科普知识
餐后血糖,您监控了么?
随着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逐年上升,人们对其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或闭塞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原因。糖尿病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必须严格控制血糖是我们再三强调的治疗重点。然而,大家的关注点往往是空腹血糖,很多患者都了解空腹血糖不能高于7.0mmol/L,餐后血糖的控制却成为了盲区。今天小编跟大家聊一聊餐后血糖与缺血性脑卒中的那些事。
什么是糖尿病?
我们首先明确一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美国糖尿病协会最新糖尿病诊断标准是:
1. 空腹血糖≥7mmol/L(空腹血糖是指至少8小时无热量摄入);
2. 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为基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的结果,即口服75g葡萄糖负荷试验后2小时的血糖值);
3. 糖化血红蛋白≥6.5%(糖化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其可以反应患者近8-12周的血糖控制情况);
4. 随机血糖≥11.1mmol/L,并存在典型糖尿病症状(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等)。
注:如果符合第4条,或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等),并符合1或2或3中的任何一条者即可诊断为糖尿病。无明确的糖尿病症状者,非同日多次复查结果符合1或2或3中的任何一条者也可诊断为糖尿病。
餐后高血糖定义及危害
餐后高血糖是指至少两次非同日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后2小时血糖≥11.1mmol/L。餐后血糖升高可以促进氧化应激反应,从而损害血管壁,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表明:与空腹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相比,餐后2小时血糖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之间存在更为明显的相关性。餐后高血糖不仅是心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也增加心脑血管病患者的死亡风险。可见餐后高血糖后果之危害。
餐后血糖的控制范围
目前对于糖尿病治疗的研究,多数采用空腹血糖作为衡量指标,对餐后血糖关注甚少。在脑卒中易发人群中,中老年人居多,故以2型糖尿病为主。与1型糖尿病(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需要依赖胰岛素治疗)不同,2型糖尿病主要是营养负荷状态下胰岛素抵抗导致的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代谢综合征。大约33%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其餐后血糖升高,而空腹血糖正常(小编觉得自己也应该去查查餐后血糖啊)。
目前尚无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的相关指南和共识。对普通成人糖尿病患者治疗指南推荐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水平<7.0%。当然,血糖并非控制的越低越好,研究发现餐后2小时血糖<5mmol/L非但没有降低心脑血管病风险反而增加其死亡率。因此,餐后血糖的控制应强调个体化,警惕低血糖发生。
餐后血糖的控制方法
糖尿病强调综合治疗,包括饮食控制、体重管理、运动锻炼、药物治疗。
饮食方面,应由医生/营养师及患者共同制定,在尽可能符合患者口味前提下,遵循定时、定量的进食原则,控制每日热量摄取,营养均衡,主副食搭配,少食多餐,三餐热量可按照1/3,1/3,1/3或1/5,2/5,2/5的比例分配,此外绝对排除“我少吃甜的不就行了”的错误观念,因为 “不甜”的食物可能含糖量很高!
· 体重管理:对于超重(BMI>25)及肥胖(BMI>28) 的2型糖尿病患者,减重至少5%是必要的,持续减重不低于7%是理想的。(BMI是指体重指数,计算方法为:体重(kg)÷身高^2(m))
· 运动锻炼:运动锻炼既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减重,同时可以促进血糖有效控制。对于运动方式的选择建议户外有氧运动(散步、慢跑等),且在餐后1小时锻炼有助于血糖控制。
· 药物治疗:目前国内外治疗指南针对心脑血管病患者均推荐二甲双胍,该药物不会引发低血糖,同时可能改善心脑血管病预后。对于其他降糖药物的疗效目前缺乏肯定的资料。但不管应用何种药物,严格控制血糖才能获益最大。
看了以上内容,不知道您体会如何。糖尿病广泛而严重的后果可怕至极,请一定要摒弃“我没什么不舒服就不用管它”的错误观念。殊不知,就在您不疼、不痒、无大碍的时候,它正在潜移默化的侵害着您的血管。所以,请广大糖尿病患者规律监测餐前血糖的同时,不要忽略对餐后血糖的监控,定期至内分泌科门诊就诊,根据血糖水平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本文编辑:赵文博)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