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
卒中筛查
脑卒中筛查
“脑卒中”又称“脑中风”、“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卒中,占脑卒中总数的60%~70%。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也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的“四高”特点,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很大的经济、精神、心理及生理的负担和痛苦。由于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认为预防是最好的措施。脑卒中筛查对预防卒中发病尤为重要,应加强对全民普及脑卒中危险因素及先兆症状的科普,提高公众意识,才能真正有效的进行防治。
脑卒中的预防主要是危险因素的防治。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与不可干预两种。不可干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等。可干预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冠心病、无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脂、缺乏运动和肥胖、饮食等。
脑卒中高危、中危、低危人群的分级判定:具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房颤及瓣膜性心脏病、吸烟史、明显超重或肥胖、运动缺乏、脑卒中家族史等8项脑卒中高危因素中3项及以上者,或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既往有脑卒中者均评定为脑卒中高危人群;具有3项以下危险因素,但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或瓣膜性心脏病三种慢性病之一者,评定为脑卒中中危人群;具有3项以下危险因素且无慢性病者为脑卒中低危人群。
脑卒中筛查要先评估对危险因素进行评估,根据评估情况如有必要再做相关血化验和检查,如血常规、血生化十项、同型半胱氨酸、凝血四项、血沉、糖化血红蛋白等,以及脑血管超声、心电图等检查。查完后根据检查结果如有需要,再进一步选择性做头颅CT,头颈CTA、头核磁共振、全脑血管造影等。
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将筛查结果细化分为5级及每级的应对措施如下:
一级:血管没问题,也没有风险因素或风险因素数量没有达到上述标准的,属于正常人群定期自查。
二级:血管没问题,但风险因素达到上述标准的,属于轻危人群控制原发病。
三级:血管有问题的,如动脉粥样硬化相对稳定,属于中危人群长期吃药控制防止恶化。
四级:出现血管狭窄的,属于高危人群长期吃药控制。
五级:血管狭窄程度非常严重的,属于极高危人群建议根据病情选择手术,如颈动脉剥脱术和支架手术等。
如下是TIA的ABCD2评分表,患者可进行自评:
ABCD2评分
TIA的临床特征 得分 | |||
A | 年龄 | >60岁 | 1 |
B | 血压(mmHg) | 收缩压>140或舒张压>90 | 1 |
C | 临床症状 | 单侧无力 | 1 |
不伴有无力的言语障碍 | 1 | ||
D | 临床症状持续时间 | >60分钟 | 1 |
10~59分钟 | 1 | ||
D | 糖尿病 | 有 | 1 |
注释:
1、本表用于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2天内的卒中风险。也可用于预测小卒中的短期卒中复发风险。
2、量表评分最高为7分,6~7分为高危;4~5分为中危;1~3分为低危。
3、TIA发作后2天内卒中风险:
发病后第2天 | |
6~7分 | 8.1% |
4~5分 | 4.1% |
1~3分 | 1.0% |